关于我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山楂研究团队在山楂果皮颜色形成及种核硬度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15  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浏览次数:5
核心提示:该研究组装了黄色硬核山楂品种‘金如意’和红色软核山楂品种‘软籽’的高质量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揭示了山楂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和不同基因组中的序列结构差异,挖掘出了调控山楂果皮颜色和种子硬度的关键基因,为山楂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山楂是我国原产和特有的栽培果树,其果实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显著的保健和药用功效,广泛应用于鲜食、加工和入药。尽管山楂具有如此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但由于基因组数据的不足,其关键性状(如果皮颜色和种子硬度)形成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对山楂优异性状的深入研究,也严重阻碍了山楂产业的发展。
 
  近日,林果所山楂研究团队在遗传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Q1,IF6.6)在线发表了题为“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hawthorn peel color and seed hardness diversity through integrated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组装了黄色硬核山楂品种‘金如意’和红色软核山楂品种‘软籽’的高质量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揭示了山楂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和不同基因组中的序列结构差异,挖掘出了调控山楂果皮颜色和种子硬度的关键基因,为山楂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该研究通过使用PacBio、Illumina和Hi-C技术对‘金如意’和‘软籽’的基因组进行了从头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分别构建了809.1 Mb和760.5 Mb的高质量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分析鉴定出两者之间存在 360—380 万个SNPs、850—930 万个Indels,以及大约 30 Mb 的PAVs。进一步通过整合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积累代谢物,筛选出了与果皮颜色和种子硬度差异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稳定或瞬时过表达、酵母单杂交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CpMYB114-CpANS通过调节山楂果皮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导致果皮颜色的差异;CpMYB44-CpCOMT可以促进木质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种子硬度的差异。
 
  孟佳欣和王燕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董宁光和姜凤超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0163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KJCX20251401)以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基金(LGSJJ202302)等项目资助。
 
关键词: 基因 山楂
 

农业生物技术科普平台

电话:(010)68869850/(0535)6736261

QQ:3112742182

邮箱:media@foodmate.net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936号